真正能持续赚钱的人,靠的从不是“运气”,而是一套可落地的价值交换思维。这些思维不是天生的,而是能通过“理解逻辑+拆解动作+反复实践”学会的,核心是帮你更精准地抓机会、控风险、做决策。
这5种思维是所有赚钱行为的“底层逻辑”,不管你做实体、电商还是投资,都能直接套用。
1.成长型思维:把“问题”变成“优化机会”
核心逻辑:不纠结“我能不能”,只关注“我怎么才能”。遇到挫折不否定自己,而是拆解问题——不是“我的产品卖不出去”,而是“我的产品没触达对的人”或“卖点没说清楚”。
商业案例:早期做社区团购的创业者,第一次开团只卖了20单,没说“这模式不行”,而是调研发现“团长没帮用户算性价比”,后续让团长在群里发“比超市便宜30%的对比图”,第二次开团就卖了200单。
关键动作:每次失败后,写3个“可调整的动作”(比如“下次换个引流渠道”“优化产品包装”),而不是写“我能力不够”。
2.逆向思维:从“大家都在做”里找“大家没做到”
核心逻辑:避开同质化竞争,别人往“低价”卷,你往“省时”“省心”钻;别人盯“新客户”,你挖“老客户复购”。
商业案例:疫情期间大家都在做“线上卖菜”,有个老板反着来——帮用户“处理菜”,推出“净菜套餐”(洗好切好,配好调料),虽然比散装菜贵20%,但上班族不用花时间处理,复购率高达60%。
关键动作:看到一个热门赛道时,问自己“这个赛道里,用户还有哪个痛点没人解决?”(比如卖水果的,没人解决“怕坏”,你就加“坏果包赔+顺丰冷链”)。
3.分钱思维:“把钱分给能帮你赚钱的人”
核心逻辑:不是“我赚了多少”,而是“能让多少人帮我赚更多”。员工、合作伙伴、客户都愿意帮你,生意才会滚雪球。
商业案例:华为的“全员持股”是大案例,小案例更实用——有个开餐饮店的老板,给厨师设“菜品提成”(某道菜月销量超500份,额外奖500元),给服务员设“复购奖”(老客户带新客户来,奖20元/单),半年后客流涨了40%。
关键动作:小团队可以先从“即时奖励”开始,比如员工谈成一个大单,当天发10%的提成,比月底统一发更能激发动力。
4.借力思维:“用别人的资源,做自己的事”
核心逻辑:不要纠结“我没有什么”,而是想“谁有我需要的资源,怎么跟他换”。没钱、没人、没技术都能借,关键是找到“共赢点”。
商业案例:乔布斯不懂编程,借工程师的技术;很多初创公司没仓库,借第三方云仓(按单付费,不用自己租仓库);甚至个人做自媒体,没内容可以“借同行的话题”(比如同行聊“职场沟通”,你就聊“职场沟通里最容易踩的3个坑”)。
关键动作:列一张“资源清单”——我需要什么(比如流量、技术、场地),谁有这些资源(比如有流量的博主、有技术的朋友),我能给对方什么(比如帮博主带货分佣、给朋友免费做推广)。
5.系统思维:“不赚一次性的钱,赚可持续的钱”
核心逻辑:不盯着“单笔利润”,而是搭建“能重复赚钱的系统”——比如从“卖产品”到“做会员”,从“单次服务”到“长期套餐”。
商业案例:奶茶店只卖奶茶是“单次生意”,但推出“会员月卡”(19元享4次9折,每次送小料),就把“一次性客户”变成“每月来4次的固定客户”,营收稳定性提升30%。
关键动作:问自己“我的生意里,哪部分能让客户‘重复消费’?”(比如卖护肤品,推出“买正装送小样,小样用完回购享8折”)。
不同身份(商业操盘者、投资人、创业者)需要侧重不同的思维,避免“用错力”。
1.商业操盘者(比如公司CEO、部门负责人):抓“机会+突破”
敏锐的市场洞察力:不是“等机会”,而是“找信号”——比如看到“年轻人开始囤养生茶”,就推出“便携装养生茶”,而不是等市场火了再跟风。
敢于突破常规的创新思维:比如传统服装店只卖衣服,而有的店加“穿搭咨询”(买衣服送1次免费穿搭指导),靠服务差异化吸引客户。
坚韧不拔的毅力:遇到行业低谷时不撤退,而是“收缩战线等机会”——比如教培行业转型时,有的机构从“学科培训”转到“素质教育”,坚持1年后重新盈利。
2.投资人(比如个人投资者、机构投资人):抓“长期+安全”
长期投资思维:不盯“短期涨跌”,而是看“资产的长期价值”——比如买股票,不是看“今天涨了多少”,而是看“这家公司的产品是不是一直有需求”(比如消费、医疗类公司)。
价值投资思维:找“被低估的机会”——比如某小众品牌,产品质量好但没名气,你低价代理,等品牌火了再涨价,这就是“赚价值差”。
风险管理思维:“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”——比如个人投资,30%放稳健理财(比如国债),50%放中等风险(比如基金),20%放高风险(比如股票),即使高风险部分亏了,整体也不会垮。
3.创业者(比如初创公司老板、个体户):抓“用户+效率”
用户思维:“用户要什么,我就做什么”——比如开早餐店,调研发现周边上班族“赶时间”,就推出“提前预约+到店即取”的服务,比其他店快2倍,客流自然多。
数据思维:用数据代替“感觉”——比如做电商,不是“觉得哪个产品好卖”,而是看“后台数据”(哪个产品点击量高、加购率高),再集中精力推这个产品。
战略思维:“先活下来,再长大”——初创公司不用一开始就做“全品类”,比如做美妆,先聚焦“平价口红”,把这个单品做到月销1万单,再扩展其他品类。
这些思维不是“玄学”,而是有心理学和商业理论背书,帮你更坚定地执行。
成就动机:赚钱的核心动力是“解决问题”,而不是“只想要钱”。比如乔布斯想“改变人们使用电子产品的方式”,马云想“让小企业好做生意”,解决了大问题,钱自然来。
复原力:能从失败里爬起来的人,才能赚长期的钱。比如史玉柱做巨人大厦失败后,没放弃,而是分析“用户需要什么”,推出《传奇》游戏(满足用户“轻松升级”的需求),最终翻盘。
情绪平衡:情绪太激动或太低迷,都容易做错题。比如看到同行赚了钱,别冲动跟风;自己亏了钱,别灰心放弃,保持“中等冷静”,决策才准。
利他思维:商业的本质是“价值交换”——你帮别人解决问题,别人就愿意给你钱。比如海底捞不是火锅最好吃,而是帮用户解决“吃饭时的小麻烦”(比如给手机套、帮带孩子),用户愿意为服务买单。
空杯思维:别被过去的经验绑住。比如3年前做电商靠“低价引流”,现在靠“内容种草”,如果还守着老方法,就会被淘汰,要定期学新玩法(比如现在的直播带货、短视频引流)。
思维不是“想出来的”,是“练出来的”,这5步能帮你快速上手。
1.从小事试错(低成本启动):不用一开始就做大事,比如想靠信息差赚钱,先在小区群里分享“附近超市的折扣信息”,有人问就推荐,赚点佣金,先把“信息差思维”练熟。
2.抄作业优化(先模仿再创新):找10个同行业的“优质同行”,看他们怎么引流、怎么卖货,比如同行做“抖音探店”,你就做“小红书探店”(换个平台),再加上“人均消费对比”(加个差异点),比自己瞎琢磨快10倍。
3.做有复利的事(让努力滚雪球):选“做一次能长期受益”的事,比如做自媒体,今天发一篇文章,明年还有人看、还能引流;比如积累客户,今天加的客户,以后有新品还能推荐,这就是复利。
4.重复有效动作(把1招练到极致):别贪多,比如发现“发朋友圈种草能卖货”,就每天固定发3条(产品使用场景、客户反馈、优惠活动),而不是今天发朋友圈、明天做直播、后天搞社群,最后什么都没做好。
5.果断做减法(砍掉没用的事):比如做电商,你同时做了淘宝、拼多多、抖音,发现抖音占80%的销量,就把淘宝和拼多多的精力砍掉,集中做抖音,成本降了,利润反而涨了——减法比加法更重要。
赚钱思维的核心,是“不空想、多行动”。你不用一开始就掌握所有思维,先选1个最适合自己的(比如你是小老板,先练“分钱思维”;你是个人投资者,先练“风险管理思维”),从1个动作开始,慢慢形成自己的赚钱逻辑。
要不要我帮你整理一份“思维落地清单”?清单里会把每个思维对应的“关键动作”和“自查问题”列出来,你可以直接填自己的业务情况,比如“我的生意里,哪部分能做复利?”“我需要借哪些资源?”,帮你快速把思维变成行动。
这适合你吗?有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呢?如果没有解决您的问题,需要策划、指导、投资、融资,请加客服微信:yjd95588
想逆袭不知道怎么做,可以参照《可复制的财富自由之路》这门课程,按课程指导一边学一边实操落地,不清楚就咨询你的专属智囊团服务专员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