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以为创新停滞是因为缺人才、少资金?其实可能是被一条“宇宙铁律”扼住了喉咙——熵增定律。这条统治物理世界的法则,藏着创新从爆发到僵化的全部秘密。看懂它,才能跳出“越努力越停滞”的怪圈。
热力学第二定律里的“熵增”,说白了就是任何系统只要不管它,一定会慢慢变乱、变僵、最终停摆。就像房间不收拾会变乱,手机用久会卡顿,这是万物的“自然躺平倾向”。
而创新,恰恰是跟这个倾向对着干:靠拉新资源、改老结构、破老规矩,硬生生把“混乱”拧成“新价值”——这就是“反熵增”。
这里有三个关键真相,直接决定创新生死:
封闭必僵:关起门搞创新,就像拧紧盖子的水杯,迟早缺氧stagnate。比如早年诺基亚死守塞班系统,拒绝外部技术交流,最后被智能手机浪潮拍死。
开放才活:跟外界换信息、换资源,相当于给系统“通风换气”。比如开放的安卓系统,靠全球开发者投喂,至今仍是移动生态的巨头。
折腾才有序:系统不能“太安稳”。越是远离“一潭死水”的平衡态,越容易靠创新维持活力——这就是“耗散结构”的本质:越折腾,越鲜活。
熵增从不是“突然爆发”的,它藏在创新的每个细节里,慢慢拖垮效率。看看你是不是踩中了这些坑:
1.信息熵增:被垃圾信息淹死后的“分析瘫痪”
不是信息太少,是没用的信息太多。创新者每天刷报告、开分享会,最后发现:
80%的信息都是重复的“正确废话”;
真正关键的技术数据、用户痛点,散在各个部门的表格里没人整合;
纠结“该先调研还是先试错”,耗了半个月还没迈开第一步——这就是“想太多,做太少”的熵增恶果。
2.流程熵增:被审批磨掉的“创新窗口期”
创新最怕“层层汇报”。比如一个新产品idea,要走“小组→部门→公司→总部”四层审批,等批下来:
流程多了3倍,效率降了一半;
竞争对手已经先推出同类产品,机会窗口关上了;
团队磨掉了热情,从“想干”变成“不得不干”。
3.组织熵增:被壁垒隔开的“创新孤岛”
大公司最容易犯这个病:
研发部搞出新技术,市场部压根不知道;
资源全堆给“成熟业务”,新项目要个预算比登天还难;
老员工说“以前从没这么干过”,直接掐死新想法——保守主义就是组织熵增的“催化剂”。
4.认知熵增:被经验捆住的“思维牢笼”
人也会“熵增”。创新者最危险的时刻,是相信“过去的成功能复制未来”:
习惯了“老方法”,看到新技术第一反应是“这没用”;
反复在同一个赛道里内卷(比如手机厂商早年死磕“摄像头像素”);
把“当年靠XX赚了钱”挂在嘴边,最后被新模式颠覆——这就是“成功成了包袱”。
这四个陷阱凑在一起,就成了“创新者的窘境”:越想守住现有成果,越难长出新成果。
对抗熵增不用“高大上”,关键是“精准动手”——从开放、折腾、补能、精简四个角度,给创新系统“刮骨疗毒”。
1.把“封闭门”拆成“开放窗”:给创新找“外援”
创新不是“内部任务”,是“生态游戏”。三个实操方向:
技术开源:华为鸿蒙不捂技术,拉小米、OV一起建生态,现在成了国产系统的标杆;
跨界瞎折腾:谷歌让员工用20%工作时间搞“非本职项目”,结果孵出了Gmail、AdSense这些爆款;
产学研搭伙: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拉着高校搞研发、找企业做落地,把实验室技术变成了产品。
2.主动“搞破坏”:别让系统太“安稳”
越安稳,越容易僵化。要主动打破平衡:
业务“自断后路”:苹果在iPod卖得最火时,果断停掉功能机研发,allin智能手机,才没重蹈诺基亚覆辙;
组织“拆大改小”:字节跳动用“两个披萨团队”——小到两披萨能喂饱,决策不用层层汇报,迭代速度比大团队快3倍;
个人“跳舒适区”:雷军从程序员跳到天使投资人,再做小米,跨领域的经历帮他跳出了“技术思维”的局限。
3.持续“补能量”:别让创新“缺燃料”
熵增的本质是“能量耗竭”,反熵增就要持续“喂燃料”:
砸钱搞研发:华为每年拿25%营收投研发,就算短期不赚钱,也保住了技术领先性;
逼自己学新东西:建立“每周学一个新工具”“每月跟跨部门同事聊一次”的机制,打破思维固化;
快速试错要反馈:别等“完美方案”,先搞个最小原型测用户反应——错了马上改,比“想对了再做”快10倍。
4.砍“无用功”:给创新“瘦个身”
复杂不等于专业,精简才是效率。三个立竿见影的办法:
信息抓重点:用“二八法则”筛选——只留20%能直接指导行动的关键信息,其余全部删掉;
流程设死线:创新项目定“最多3层审批”“1周内必须出原型”,卡死拖延的空间;
犯错给兜底:谷歌允许“合理失败”,只要不是故意浪费资源,试错成本公司扛——这样才有人敢踩新路子。
说再多理论,不如看真刀真枪的案例——这些公司靠熵增思维,把“老化风险”变成了“创新优势”。
1.华为:把“自我批判”变成“熵减工具”
华为最怕“大企业病”,所以搞了一套“熵减管理法”:
主动跟对手、高校、客户交换技术,甚至把5G专利开放给竞争对手;
允许研发团队“犯可控错误”,比如某芯片项目失败,团队没被追责,反而总结出3条关键经验;
每年开“自我批判会”,逼着部门负责人说“我哪里拖了创新的后腿”——自己找问题,比别人骂管用。
2.亚马逊:用“小团队”对抗“大公司熵增”
贝佐斯的“两个披萨团队”,核心就是“拆小摊子,减少内耗”:
团队最多810人(两个披萨能吃饱),不用跟其他团队扯皮;
小团队有绝对决策权,比如AWS云服务早年就是个小团队偷偷搞的,等总部发现时已经成了摇钱树;
避免“大团队必有的官僚主义”,决策快、试错快,熵增根本来不及滋生。
3.丰田:用“持续折腾”干掉“流程僵化”
丰田的“精益生产”,本质是对抗“生产流程熵增”:
搞“准时制(JIT)”,不堆库存——传统工厂堆半年库存的“安稳状态”被打破,倒逼生产线快速响应需求;
推行“持续改进(Kaizen)”,一线工人发现浪费能直接提建议,不用等领导审批;
最后把生产效率拉高三倍,库存周转从“半个月”缩到“2小时”——折腾出来的效率,比硬砸设备管用。
熵增是必然的,但不是不可对抗。记住四句话,更要落地四件事:
核心认知
1.别慌:创新变缓是熵增的正常表现,不是你不行;
2.别等:熵增不会自己消失,越拖越难改;
3.别封:开放不是“给别人占便宜”,是给自己留活路;
4.别停:对抗熵增没有“一劳永逸”,持续优化才是王道。
1.每周抽2小时“熵减时间”:砍掉一个没用的审批步骤,删掉一堆重复的报告模板;
2.给新项目加“开放条款”:必须至少和1个外部团队/客户聊需求,不准闭门造车;
3.团队里搞“反经验大会”:每个人说一个“过去的成功经验,现在可能不管用了”——打破认知僵化。
管理大师德鲁克说:“有效的创新者,必须对抗组织中的熵增趋势。”熵增是万物的“自然惯性”,但创新的本质,就是用主动的“折腾”对抗被动的“躺平”。
毕竟,宇宙会趋向混乱,但你可以选择创造秩序。
这适合你吗?有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呢?如果没有解决您的问题,需要策划、实操落地指导、投资、融资,请加客服微信:yjd95588
普通人想逆袭成功,不知道怎么做,可以参照《可复制的财富自由之路》这门课程,按课程指导和专家团队陪跑,一步一步学习照做就可以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