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:房间不收拾必然变乱,手机相册越划越杂,而自己想搞点新东西时,脑子要么一片空白,要么满是碎片想法抓不住重点?其实这不是你“变懒了”或“没灵感了”,而是被熵增定律捏住了喉咙。
作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核心,熵增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:所有系统都会自发地从有序滑向混乱,直到“躺平”成毫无活力的平衡态。个人创新恰恰是逆着这个趋势走——要在混乱的思维、涣散的行为里“造出秩序”,这就是为什么创新从来不是“靠灵感”,而是“抗熵增”的硬战。
熵增的本质是“混乱度的自然上涨”,而个人创新的本质是“主动造序的反熵行为”。二者的核心关系,藏在三个日常场景里:
1.封闭系统=创新死刑
热力学里,孤立系统的熵只会一直涨(比如保温瓶里的热水,最终必然和室温一样)。放到人身上,“封闭”就是:每天只刷同类型短视频、只和同圈子人聊天、遇到问题只靠老经验。
典型痛点:有个做文案的朋友,3年没接触过心理学、传播学新理论,写的内容永远是“震惊体”“鸡汤文”,后来甲方直接说“你的文字像从5年前穿越过来的”——这就是思维封闭导致的“创新熵死”,脑子慢慢“锈”成了固定形状。
2.开放系统=创新活水
只有开放系统能“减熵”:不断从外界拿能量、换信息,抵消内部的混乱。就像一盆快蔫的花,浇水、晒太阳才能活过来。
真实例子:一个做产品的实习生,没局限在“画原型”的本职里,主动去听运营的用户复盘会、看技术的代码逻辑课,后来他提出的“根据用户操作路径简化按钮”的方案,直接被纳入迭代计划——这就是用“跨界信息”给创新系统“补水”。
3.耗散结构=创新活力源
远离平衡态的系统,会形成“耗散结构”:看似“折腾”,实则靠持续变化维持活力(比如烧开的水,不断吸热、冒泡,反而比温水更“有序”)。对人而言,“远离平衡”就是不满足于“舒服的工作节奏”。
扎心对比:两个同批入职的设计师,A每天重复“改图交稿”的流程,B每周逼自己用一种新工具(比如从PS试到Figma,再到AI绘图),半年后B成了团队的“创意发动机”,A还在抱怨“客户要求越来越怪”。
别以为熵增是“慢慢变坏”,它会从认知、行为、能量三个维度精准拆台,让你“想创新却动不起来”:
1.认知熵增:脑子变成“信息垃圾场”
不是“知道得少”,而是“乱得用不了”。就像衣柜里堆满衣服,真要穿时反而找不到合身的——你的知识体系越乱,创新时越抓不住核心。
碎片堆积:收藏夹里躺了200篇“干货文”,刷到新的还在存,真要做方案时,连“用户需求”的定义都想不起来;
经验固化:用5年前“做公众号的逻辑”去搞短视频,说“都是内容,换汤不换药”,结果数据惨不忍睹;
思考断裂:今天想“做知识付费”,明天刷到“直播带货火”又转方向,每个想法都没深入,最后全成了“空想碎片”。
2.行为熵增:精力被“瞎忙活”榨干
创新需要“聚焦的行动力”,但熵增会让你的行为变成“无目标的耗散”——看似忙得团团转,实则一点有效功都没做。
多任务陷阱:同时推进“写方案、做PPT、对接客户”,结果方案写一半改PPT,PPT改到一半接电话,一天下来啥都没完成;
习惯崩塌:明明计划“早起搞创意”,某天熬夜刷手机破了例,之后就“反正都晚了,明天再说”,最后创意时间被彻底挤没;
拖延致死:想到一个“做职场工具包”的点子,觉得“再想想细节”,结果拖了3个月,别人已经做出同类产品上线了。
3.能量熵增:创新热情被“内耗”磨没
创新是“高耗能活动”,需要生理、心理双能量支撑。但熵增会让负面能量不断堆积,就像手机后台开太多APP,再想启动“创新程序”时,直接提示“内存不足”。
情绪内耗:跟同事吵了架,一整天都在想“他是不是针对我”,根本没心思想创意;
生理崩塌:熬夜赶工、外卖续命,周末只想躺平,别说创新,连正常工作都觉得累;
琐事侵占:被会议、报表、临时需求填满一天,等下班想起“要搞点创新”,早就没力气了。
对抗熵增不是“靠毅力硬扛”,而是建立“反熵机制”——就像给房间装“自动整理系统”,不用天天盯着,也能保持有序。
1.建“开放系统”:给创新找“活水源头”
核心是“主动交换信息和能量”,别等着灵感上门,要主动去“抓灵感”。
知识开源:跨界“偷师”
做营销的去读《进化心理学》(理解用户决策底层逻辑),做技术的去看《故事经济学》(让产品说明更打动人)。我认识个UI设计师,靠看建筑设计书里的“空间平衡理论”,设计出的APP界面点击率提升了30%。
跨界交流:找“不同频道”的人聊天
别只跟同事吐槽工作,每周找一个不同行业的人喝咖啡:跟程序员聊“用户操作的痛点”,跟老师聊“内容传递的逻辑”,这些“外行视角”往往是创新的关键。
反馈循环:别把创意藏在抽屉里
刚有个初步想法,就找3个不同的人聊(比如同行、用户、外行):同行能指“专业漏洞”,用户能说“要不要”,外行能提“看不懂的地方”——用反馈帮你“梳理混乱的想法”。
2.离“平衡态”:逼自己“折腾着进步”
创新死于“舒服区”,要主动给自找“可控的麻烦”,用“小折腾”维持思维活力。
挑战假设:问自己“为什么必须这样”
每次做方案前,先列3个“默认前提”,然后逐一推翻:比如“做活动必须发优惠券”,推翻后想“能不能用‘用户打卡换权益’?”——很多创新都是“打破默认规则”来的。
换工具/流程:用“不习惯”倒逼新思考
一直用Word写方案?下次试试“思维导图+PPT”,先画逻辑框架,再填细节;一直靠“脑子想创意”?下次试试“随手画草图”,视觉化反而能跳出思维死角。
设“跳一跳”目标:别总做“能搞定的事”
如果现在能写“1000字文案”,下次逼自己“写一篇带数据、带案例的2000字深度文”;如果能做“单个海报”,下次试试“一套3张的系列海报”——略高于能力的目标,能逼着你调动新资源、想新方法。
3.补“能量槽”:给创新留“续航动力”
能量是反熵增的基础,先管好身体和情绪,才能谈创新。
学习“定投”:固定时间输入,拒绝碎片化
每天早上89点(或晚上78点),关掉手机,专注学一个新东西:今天看一节经济学课,明天读一章心理学书,积少成多,知识会自然形成“体系网”,而不是“碎片堆”。
健康“维稳”:别让身体拖创新后腿
睡够7小时(比“熬夜赶工”效率高10倍),每周3次30分钟运动(跑步、瑜伽都行),每天留10分钟“放空时间”(发呆、散步)——生理有序了,思维才有序。
情绪“断舍离”:把内耗降到最低
遇到烦心事,当天写“吐槽笔记”(写完就扔,别反复看);学会“拒绝无效社交”(比如不想去的饭局直接推);跟总是传递负面情绪的人保持距离——情绪干净了,创意才容易冒出来。
4.抓“具体方法”:用“工具”对抗混乱
光有理念不够,得靠具体方法“落地执行”,把熵增堵在源头。
维度 |
反熵增方法 |
实操例子 |
信息管理 |
二八法则+定期清理 |
只保留20%高频用的资料(比如用户画像、核心数据),每周日删一次没用的收藏 |
时间管理 |
创新“专属时间”+截止日期 |
每天911点关手机搞创意,新项目设“必须出初稿”的死线(比如下周五下班前) |
环境设计 |
打造“无干扰创新空间” |
办公室放一个“创意文件夹”,回家留一张“只用于思考的书桌”,到这里就只做创新 |
任务管理 |
单任务聚焦+拆解小目标 |
先完成“写方案框架”,再做“填细节”,每个小目标设2小时倒计时,期间不接电话 |
别觉得反熵增是“玄学”,那些持续创新的人,早就把这套逻辑融进了日常:
1.达·芬奇:用“跨界开放”对抗认知熵增
他不是“天生全才”,而是主动做“开放系统”:画《最后的晚餐》时,他去教堂观察信徒的表情;研究飞行器时,他去看鸟的翅膀结构;甚至为了画好人体,去学解剖学。
核心逻辑:把艺术、科学、工程变成“流动的知识网”,而不是孤立的“技能点”——跨界的信息交换,让他的创意永远有新养料。
2.乔布斯:用“极简聚焦”对抗行为熵增
苹果最乱的时候,产品线有70多款,乔布斯回来第一件事就是“砍”:只留4款核心产品(针对专业/普通用户,台式/笔记本)。他说“创新不是做更多事,而是把不重要的事砍掉”。
核心逻辑:用“减法”对抗行为耗散,把所有精力聚焦在“最核心的创新点”上——不被杂事分散,才能把一个想法做到极致。
3.普通创客:用“固定仪式”对抗能量熵增
有个做手账工具的创业者,每天雷打不动:早上7点起床跑步(补生理能量),810点关手机搞产品设计(创新专属时间),晚上9点写“情绪日记”(清心理垃圾)。
核心逻辑:用“固定仪式”建立“反熵节奏”,不用靠意志力硬撑,到点就进入“有序状态”——普通人也能靠这套方法持续输出创意。
熵增是必然的,就像房间一定会脏、想法一定会乱,但创新的本质,就是“主动拿起扫帚”的过程——不是对抗“混乱本身”,而是建立“持续整理的机制”。
给你3个立刻能上手的行动建议:
1.本周“熵减1小时”:今晚花60分钟,删收藏夹里80%的旧资料,只留3篇最常用的;把手机APP按“创新/工作/娱乐”分类,删掉没用的;
2.明天“开放1次”:找一个和你行业无关的朋友(比如做老师的、开餐厅的),问他“如果你用我的产品,会觉得哪里不方便”;
3.每天“聚焦2小时”:定一个固定时间(比如早上911点),关掉微信、电话,只做和“创新”相关的事(想点子、查资料、写方案)。
管理大师德鲁克说:“有效的创新者知道,他们必须对抗个人系统中的熵增趋势,这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智慧。”
其实创新从来不是“天才的专利”,而是普通人靠“反熵增方法”攒出来的本事——你把自己的系统理得越有序,创意就越容易冒出来。
这适合你吗?有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呢?如果没有解决您的问题,需要策划、实操落地指导、投资、融资,请加客服微信:yjd95588
普通人想逆袭成功,不知道怎么做,可以参照《可复制的财富自由之路》这门课程,按课程指导和专家团队陪跑,一步一步学习照做就可以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