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公司越做,决策越慢?明明信息更多,拍板却更难?团队越来越大,反而越来越“僵”?答案藏在一个看似高冷的科学规律里——熵增定律。
这玩意儿不是物理课本里的摆设,而是盯着所有商业决策的“混乱推手”:任何系统只要不管它,必然会从有序滑向无序。决策系统更是如此:信息堆成山、流程绕成圈、想法卡成墙,最终拖垮效率、错失机会。搞懂熵增,才能撕开决策困局的口子。
熵增的本质是“系统自发变乱”,放在商业决策里,就是这4种扎心的现实:
1.信息熵增:被垃圾信息淹死后的“选择困难”
没有过滤机制的信息,不是资源,是负担。
市场报告、客户反馈、竞品动态……每天涌进来几十G,看似“全知全能”,实则把决策者拖进泥潭:抓不住核心需求(比如盯着零散差评,忽略了80%用户的核心诉求),纠结于无关细节(为PPT配色耗一下午,忘了项目deadlines),最后要么瞎拍板,要么不敢拍板。
2.流程熵增:越改越复杂的“签字迷宫”
初创时“一句话定方向”,做大后变成“签8个字走10个部门”。
为了“规避风险”,加了法务审核;为了“全面考量”,加了跨部门联审;为了“责任到人”,加了层层审批。冗余环节像杂草疯长:一个常规采购要等两周,一个产品调整要开5次会,等流程走完,市场早变了。
3.组织熵增:层级堆出来的“信息衰减”
决策层级越多,信息越容易变味、变慢。
一线销售发现“客户要迭代功能”,传到产品部变“客户有需求”,再传到管理层变“可以考虑优化”,最后到老板那,可能成了“暂时不急”。层级像滤网,滤掉的不是风险,是机会;耗掉的不是时间,是竞争力。
4.认知熵增:躲在舒适区里的“思维僵化”
“以前这么做能成”,成了最危险的决策依据。
习惯了老路径(比如只靠线下渠道,拒绝线上尝试),排斥新观点(觉得年轻团队的建议“不靠谱”),把“经验”当盾牌,把“变化”当敌人。最后不是被对手打败,是被自己的“老眼光”困死。
但也别慌:熵增不是死局。开放系统能靠“交换能量”实现“熵减”——说白了,就是主动“排乱”“补新”,让决策系统重新变高效。
熵增不是慢慢“腐蚀”决策,而是直接挖了3个致命坑:
1.分析瘫痪:“等完美信息”=“等机会死掉”
某连锁品牌想拓店,非要等“100个商圈的数据全齐”,从春天等到冬天,黄金铺位全被抢光;新媒体团队为“选哪个平台发内容”,分析了半个月竞品,结果错过了热点窗口期。
熵增的陷阱在于:信息永远不可能“完美”,越等越乱,越乱越等,最后陷入“收集犹豫再收集”的死循环。
2.路径依赖:“熟悉的错”比“未知的对”更“安全”
有家传统制造企业,明明线下渠道利润跌了30%,还在追加投入——就因为“做了十几年线下,熟”。反观对手用线上直营拉回20%增长,它却觉得“线上水太深”。
熵增会让人沉迷“低风险的低效”:宁愿守着熟悉的烂摊子,也不愿闯未知的新路子,最后被时代甩在身后。
3.创新抑制:“维稳”成了决策的唯一目标
团队开会时,“别出问题”比“能不能更好”更有话语权;新方案提出来,先被问“以前有人这么做过吗”“失败了怎么办”。
熵增让系统趋向“保守”:怕试错、怕混乱,最后把创新的火苗掐灭在摇篮里。公司看似“稳”,实则失去了活下去的核心动力——应变能力。
对抗熵增不靠“顿悟”,靠的是刻意设计的“反乱机制”。从个人到组织,这4招直接能用:
1.信息熵减:只抓“能换钱的20%信息”
死磕二八法则:把信息分成“核心指标”和“杂音”。比如做产品决策,只盯3个数据——用户核心需求(占80%投诉/建议的点)、竞品核心优势、自家产能瓶颈,其他细节一概“延后看”。
设“信息截止点”:重大决策定死“信息收集时限”(比如新项目调研最多3天,常规决策1小时),到点必须停,避免“无限分析”。
建“决策知识库”:把常用决策(比如促销定价、客户投诉处理)做成模板,附带上次成功/失败的原因,下次直接套用,不用重复找信息。
2.流程熵减:砍到“不能再砍”为止
决策分级“甩包袱”:把决策分成“常规”和“重大”——常规事(比如办公用品采购、小活动预算)直接给部门负责人拍板,甚至自动化(比如设定“500元以内行政直接批”);重大事(比如战略转型、大额投资)才拉核心层深度聊。
用“时间盒”卡节奏:开会定死时长(比如决策会最多90分钟),每个议题给明确时间(10分钟讲现状,20分钟议方案,10分钟拍板),超时直接打断。
定期“流程体检”:每月抽1小时,让执行层吐槽“最耗时间的环节”——比如“跨部门审批要等3天”,就改成“线上同步审批,24小时内必须反馈”。
3.认知熵减:逼自己“跳出舒适区”
每月“跨界扫盲”:别只看行业报告,抽2小时学个“不搭边”的东西——比如做实体的去看直播运营,做技术的去学用户心理学,打破思维定式。
决策后“复盘找茬”:每周花30分钟,问自己两个问题:“这次决策有没有‘靠经验’的地方?”“如果重来,能不能换个思路?”(比如上次靠“老客户推荐”拓客,下次能不能试“异业合作”?)
主动“找骂”:新方案先给“最敢提反对意见”的人看(比如公司里的“刺头”员工、年轻团队),用外部视角戳破自己的“认知盲区”。
4.组织熵减:把“僵化团队”拆成“灵活小队”
砍层级,搞“扁平化”:比如原来“员工→主管→经理→总监→老板”的审批链,改成“员工→部门负责人→老板”(只留3层),信息直接传,决策直接拍。
建“容错机制”:允许“小成本试错”——比如给新团队10%的预算,让他们折腾新玩法,哪怕失败了,只要能总结出3个教训,就算“没白花钱”。
搞“开放共享”:比如每周开“跨部门吐槽会”,市场部说“客户要什么”,产品部说“能做什么”,技术部说“卡在哪”,避免各干各的“信息孤岛”。
别觉得这是理论,头部公司早把“熵减”变成了实战武器:
华为:用“灰度管理”反“组织僵化”
任正非直接把熵增当成管理核心:
主动“开门”:和外界搞技术合作、挖跨界人才,避免“闭门造车”的认知熵增;
允许“混乱”:给研发团队“20%时间”做“没用的探索”,反而搞出了多个核心技术;
定期“自砍”:每年搞“自我批判会”,逼管理层砍掉冗余流程(比如曾一次性取消200多个不必要的审批节点)。
亚马逊:用“两个披萨团队”反“组织臃肿”
贝索斯的规矩很简单:团队大到两个披萨不够吃,就拆分。
小团队有完全决策权,不用层层汇报——比如Prime会员项目,就是一个小团队瞒着总部偷偷试出来的;就算错了,影响也小,不会拖垮整个公司。本质是用“小而灵”对抗“大而僵”的组织熵增。
某金融公司:用AI反“信息过载”
以前风控决策要人工看几十份报表,耗2天还容易错;现在用AI做“信息筛子”:
自动抓核心数据(比如客户征信核心指标、行业风险点),过滤掉90%的冗余信息;还能模拟不同决策的结果(比如“放这笔贷,坏账概率是多少”),决策者1小时就能拍板,准确率还提升了30%。
熵增从来不是“突然爆发”的危机,而是“慢慢变糟”的温水煮青蛙。对抗它,不需要惊天动地的改革,只需要“持续的小折腾”:
每天:花10分钟筛掉“没用的信息”(比如关掉无关的工作群提醒);
每周:抽2小时“砍流程”(比如删掉一个不必要的会议);
每月:逼自己做一件“不习惯的事”(比如和00后员工聊一次新趋势);
每季度:给团队做一次“熵增体检”(问问大家“最近决策卡在哪了”)。
管理大师德鲁克早说过:“有效的管理者,必须对抗组织中的熵增趋势。”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:商业世界里,“不动”就是“等死”,“主动反乱”才能活好。
别等决策卡成死局再着急,现在就给你的决策系统“排排乱”——毕竟,高效的决策不是“天生有序”,而是“主动抗乱”的结果。
这适合你吗?有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呢?如果没有解决您的问题,需要策划、实操落地指导、投资、融资,请加客服微信:yjd95588
普通人想逆袭成功,不知道怎么做,可以参照《可复制的财富自由之路》这门课程,按课程指导和专家团队陪跑,一步一步学习照做就可以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