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企业经营中,“战略喊得响,执行落不了地” 是通病 —— 根源往往是缺乏一套能把 “宏观目标” 拆成 “员工可做、结果可查” 的结构化体系。这套体系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,而是让战略变 “实”、执行力变 “强” 的核心工具。以下是我结合多年企业管理经验,整理的实战框架和方法。
对企业家来说,这套体系的核心价值是 “对齐”—— 让公司上下、各部门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力,避免 “老板想东、中层做中、基层做西”。它的关键特点要接地气理解:
层次性:不是 “大目标套小目标”,而是 “硬仗分阶段打”
战略目标(老板盯):3-5 年要打赢的 “生死仗”(如 “3 年内成为华东地区新能源车企 TOP3”);
战术目标(高管 / 业务负责人盯):1-3 年要啃下的 “山头”(如 “2025 年混动车型销量占比超 40%”);
操作目标(部门 / 员工盯):季度 / 月度要交的 “作业”(如 “4 月完成混动车型门店培训,覆盖 80% 销售”)。
可分解性:大目标能拆到 “没人能推责”
比如 “年营收破 2 亿”,不能只扔给销售部,要拆成 “线下渠道 1.2 亿(10 家门店,每家月均 100 万)+ 线上渠道 8000 万(天猫店 4000 万 + 抖音店 4000 万)”,再拆到每个门店店长、每个线上运营的具体任务。
可衡量性:避免 “完成得不错” 这类模糊评价
坏目标:“提升客户满意度”;好目标:“客户投诉率从 5% 降到 2%,NPS 评分从 40 提到 60”(有明确数据、有对比基准)。
协同性:各部门目标 “不打架、能补位”
比如销售部目标是 “月销 1000 台”,生产部就得配套 “月产能 1200 台(留 20% 缓冲)”,供应链就得 “每月保障 1200 台的零部件供应”,缺一个环节都不行。
1. 目标体系:从 “老板想法” 到 “全员任务” 的转化器
目标层级 |
时间周期 |
核心作用 |
实战案例(以连锁餐饮为例) |
战略目标 |
3-5 年 |
定公司方向 |
“成为本地社区餐饮第一品牌” |
战术目标 |
1-3 年 |
破关键难题 |
“2024 年新增 20 家社区店,单店月均盈利 5 万” |
操作目标 |
季度 / 月度 |
保落地执行 |
“3 月完成 5 家新店选址,4 月完成门店装修招标” |
2. 目标分解结构(GBS):拆到 “最小执行单元”
核心用两个方法,企业家不用记复杂理论,直接套:
目标树杈法:像画树一样从顶往下拆
举例:“2024 年利润增长 30%”→拆 “营收增 20%”+“成本降 10%”→“营收增 20%” 再拆 “到店客流增 15%”+“客单价提 5%”→“到店客流增 15%” 再拆 “线上引流增 20%”+“线下活动增 10%”→最后拆到 “市场部每月做 2 场线下社区活动,运营部每周投 3 次抖音本地流”。
MECE 原则:拆完后 “不重复、不遗漏”
比如拆 “成本降 10%”,要覆盖 “食材成本(降 5%)、人力成本(降 3%)、租金成本(降 2%)”,不能漏了某类成本,也不能把 “食材成本” 和 “生鲜成本” 重复算。
3. 评估体系:避免 “目标定了就没人管”
KPI 要 “绑战略”:别为了考核而考核
比如战略是 “提利润”,就不能只考 “销售额”(万一为了冲销量搞低价,利润反而降了),要加 “毛利率”“费用率” 这些和利润挂钩的指标。
定期检查 “定规矩”:谁查、多久查、查什么要明确
高管层:每月开 1 次目标复盘会,查各业务线战术目标进度(比如 “新增门店数是否达标”);
部门层:每周开 1 次例会,查员工操作目标进度(比如 “本周抖音引流是否够 200 人”);
检查时要 “看数据、找问题”,比如 “门店盈利不达标,是客流少还是客单价低?客流少是线上引流没做到位,还是线下活动没人来?”。
动态调整 “不僵硬”:市场变了,目标也要跟着改
比如原定 “食材成本降 5%”,但突然遇到蔬菜涨价,就可以调整为 “食材成本降 3%,同时通过优化菜单(多推高毛利菜品)补回 2% 利润”,别死盯着原目标不放。
第一步:定目标 —— 先对齐,再细化
老板先明确 “战略硬仗”(比如 “2025 年成为华南跨境电商头部卖家”);
高管层围绕战略,定各业务线 “战术目标”(比如运营部 “2024 年亚马逊店铺营收破 5000 万”,产品部 “2024 年开发 10 款爆款产品”);
各部门再把战术目标拆成 “操作目标”,且要符合 SMART 原则(具体、可衡量、能实现、相关、有时限):
坏目标:“运营部 2024 年提升亚马逊销量”;
好目标:“运营部 2024 年将亚马逊美国站销量从每月 30 万美金,提升到每月 50 万美金(12 月前达成)”。
第二步:拆任务 —— 责任到人,资源给够
用 “目标树杈法” 拆到最小执行单元(比如 “亚马逊销量提至 50 万美金” 拆到 “每月新增 500 个 Listing,每周优化 3 次关键词”);
每个任务 “定责任人、给资源”:比如 “新增 500 个 Listing” 交给 “运营专员小张”,同时给 “每月 2000 元的关键词工具费用”“产品部每周提供 3 次产品资料”;
列 “风险预案”:提前想可能遇到的问题,比如 “小张没做过 Listing 优化怎么办?”—— 提前安排培训,或找老员工带教。
第三步:抓执行 —— 过程盯紧,别等结果差了才补救
日常盯进度:用工具(比如飞书、钉钉)同步任务进度,比如 “小张每周五提交 Listing 新增数量,没达标当天找原因”;
及时补位:比如 “供应链没及时发货,导致亚马逊断货”,立刻协调仓储部优先处理,同时让运营部临时调整广告策略减少损失;
避免 “瞎指挥”:别天天催 “快点做”,要帮员工解决问题(比如 “你说关键词优化难,要不要请外部讲师来做次培训?”)。
第四步:做复盘 —— 总结经验,下次更好
目标完成后:先算 “账”(是否达标?利润 / 效率提升了多少?),再找 “原因”(达标是因为方法对,还是运气好?没达标是任务拆得太粗,还是资源不够?);
没完成的目标:别只批评,要改体系 —— 比如 “多个部门目标没协同好”,下次定目标时就加 “跨部门协调会”,让销售、生产、供应链一起定目标;
把好经验固化:比如 “某门店用‘社区拼团’提升了客流”,就把这个方法整理成 “SOP”,推广到所有门店。
1. 华为案例:DSTE 框架怎么落地?(中小企业可借鉴核心逻辑)
华为的核心是 “从战略到执行,环环相扣”:
先找差距(用 BLM 模型):比如 “和苹果比,我们的手机系统流畅度差 10%”;
再定战略:“2 年内把系统流畅度提至行业第一”;
然后拆任务(用 BEM 模型):研发部 “1 年内优化系统底层代码,减少卡顿率”,测试部 “每季度做 10 万次用户体验测试”,市场部 “系统优化后做 10 场用户体验活动”;
最后盯执行:每月高管会查 “研发代码优化进度”“测试问题解决率”,没达标就调整资源(比如给研发部加派工程师)。
中小企业借鉴:不用搞复杂模型,重点学 “先找差距、再拆任务、最后盯执行”,比如 “和竞品比,我们的客单价低 20%”,就定 “3 个月内客单价提 10%”,拆给销售部 “推高毛利套餐”、运营部 “做老客户增值服务”。
2. OKR 模板(3 个部门,直接填数据用)
部门 |
O(目标:要做什么) |
KR1(关键结果 1:怎么衡量) |
KR2(关键结果 2:怎么衡量) |
责任人 |
周期 |
销售部 |
Q3 华东区域销售额提升 20% |
新增 5 家核心经销商(7 月底前完成) |
老客户复购率从 60% 提至 75%(9 月底前) |
王经理 |
Q3 |
研发部 |
10 月前完成新款 APPV2.0 版本上线 |
8 月底前完成核心功能开发(共 12 个功能) |
9 月完成 1000 人内测,bug 修复率超 95% |
李工 |
3 个月 |
人力资源部 |
Q4 降低员工离职率至 5% 以下 |
每月组织 1 次员工访谈,收集 20 条改进建议 |
9 月前完善员工福利(新增团建基金、体检) |
张总监 |
Q4 |
金字塔原理:汇报 / 定目标时用
比如给高管层讲目标,先讲 “结论”(2024 年要做 3 件事:扩门店、提利润、建团队),再讲 “分论点”( each 事怎么做、谁来做),最后讲 “支撑数据”(扩门店需要多少资金、能带来多少营收),别东拉西扯。
SWOT 分析:定战略目标前用
比如想做 “社区生鲜店”,先列:
优势(有 3 年生鲜供应链经验)、劣势(缺社区运营团队)、机会(周边 3 个小区没生鲜店)、威胁(隔壁要开连锁生鲜品牌);
然后定目标:“依托供应链优势,6 个月内开 2 家社区店,同时招 5 人社区运营团队,应对连锁品牌竞争”。
目标树工具:拆任务时用(用 Excel 就能画)
纵轴列 “目标层级”(战略→战术→操作),横轴列 “任务、责任人、时间、资源”,比如:
目标层级 |
任务 |
责任人 |
时间 |
资源支持 |
战略 |
年利润增 30% |
老板 |
2024 全年 |
总预算 500 万 |
战术 |
营收增 20% |
销售部 |
2024 全年 |
营销预算 100 万 |
操作 |
线上引流增 20% |
运营组 |
每月 |
抖音投放 2 万 / 月 |
高层别 “甩手掌柜”:老板要带头盯战略目标,比如每月和高管过进度,别把 “目标管理” 全推给 HR;
别搞 “一刀切”:销售部适合用 KPI(销量、毛利),研发部适合用 OKR(功能开发、技术突破),别让所有部门都用一套标准;
试点再推广:先选 1 个部门(比如销售部)试 3 个月,总结经验(比如 “拆任务时要更细”),再推到全公司,别一上来就全面铺开;
和激励挂钩:完成目标的团队 / 个人,要给实在的奖励(奖金、晋升、团建),没完成的别只批评,要帮着找原因,避免 “目标成了空话”;
别追求 “完美体系”:先搭 “简单能用” 的框架(比如 “定目标 + 拆任务 + 每月查”),再慢慢优化,别等体系 “完美” 了才落地,耽误时间。
总之,结构化目标管理体系不是 “高大上的理论”,而是企业家解决 “战略落地难、执行力弱” 的工具。核心是 “对齐目标、拆到实处、盯紧过程、及时调整”,结合自己企业的规模、行业特点灵活用,比照搬别人的模型更有效。
这适合你吗?有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呢?如果没有解决您的问题,需要策划、指导、投资、融资,请加客服微信:yjd95588
想逆袭不知道怎么做,可以参照《可复制的财富自由之路》这门课程,按课程指导一边学一边实操落地,不清楚就咨询你的专属智囊团服务专员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