买衣服可以试穿,买手机可以验货,但做美甲、请家教、住酒店这些服务,我们没法像挑商品那样"摸一摸、看一看"再决定。
这种服务与实体商品的本质区别,催生出服务营销的四大核心特点。
理解这些特点,才能做好服务生意——让客户愿意买单,还能反复光顾。
服务最明显的特点,就是它没有实体形态。你没法提前"试用"一次理发,也不能拆开"检查"一节网课的质量。
这种"看不见摸不着"的特性,会让客户在买单前心里打鼓:"这钱花得值吗?"
生活里的例子
家长给孩子报补习班时,没法先体验完整课程,只能靠机构展示的"学员提分榜"或"名校录取案例"做判断;
住酒店担心卫生问题?有的酒店直播"床品消毒全过程",就是为了让客户看到"无形的清洁服务"。
企业怎么应对?
2.让服务过程"可视化":健身房用智能设备实时显示训练数据,早教机构给家长发课堂视频,都能让无形服务变得具体。
实体商品可以先生产、再运输、最后销售,比如一瓶可乐能在工厂做好,再送到超市货架。
但服务不一样——服务的"生产"和"消费"是同时发生的,必须有客户在场才能完成。
生活里的例子
你去剪头发,理发师动手的同时你就在"消费"这个服务,少了任何一方都不行;
老师讲课必须有学生听,医生看病必须有患者在场,这些都是"边做边消费"。
企业怎么应对?
1.练强"互动能力":服务员、老师、医生这些直接接触客户的人,沟通技巧比商品销售更重要。比如餐厅服务员会观察客户需求,及时添水换碟;
2.把流程"固定下来":比如星巴克的点单话术、银行柜台的服务步骤,用标准化流程减少"人"的影响,让不同客户都能得到差不多的体验。
同一道菜,不同厨师做味道可能不一样;同一家酒店,不同服务员的态度可能差很多。
服务质量很容易受"人"和"环境"影响,这种不稳定性就是"可变性"。
生活里的例子
你常去的咖啡店,今天换了个新手做咖啡,口感可能就不如平时;
同一场演唱会,前排和后排观众的体验差异很大,这就是环境导致的服务变化。
企业怎么应对?
1.给员工"划重点":比如海底捞会培训员工"看到客户杯子空了要主动添水",用具体规则减少随意性;
2.用工具"盯质量":很多APP有"服务评价"功能,客户打分低了,后台会马上提醒管理者调整,比如外卖平台的"差评15分钟响应"机制。
服务没法像商品那样"存起来"。酒店的空房间、航班的空座位、健身房的空闲时段,过了就再也卖不出去了,这就是"易逝性"。
生活里的例子
晚上10点的电影院,如果还有空座,这场电影结束后,这些座位的"价值"就彻底没了;
医生今天没排满的门诊号,到了明天就不能用了。
企业怎么应对?
1."错峰定价"调节需求:健身房中午人少,就推出"午间特惠卡";电影院周二上座率低,就搞"周二半价票";
2.用"预约制"控制流量:医院分时段挂号,美甲店提前预约,既能避免客户排队,又能让资源不闲置。
这四个特点不是孤立的,比如"无形性"让客户难决策,而"不可分离性"要求客户必须参与,两者叠加就需要企业更注重"互动中的信任建设"。
总结来说,做好服务营销的关键是:
核心特点 |
最大难题 |
解决办法 |
无形性 |
客户不敢轻易买单 |
用案例、环境等"有形证据"建立信任 |
不可分离性 |
服务质量依赖实时互动 |
培训员工+固定流程,减少人为偏差 |
可变性 |
体验不稳定,客户没预期 |
用规则和工具监控并保持质量 |
易逝性 |
资源容易浪费 |
靠预约和动态定价匹配供需 |
说到底,服务营销的本质是"把抽象的体验变成可控制、可感知的过程"。
无论是让客户放心下单,还是让服务质量稳定,最终都是为了一个目标:让客户觉得"这服务值,下次还来"。
这适合您吗?有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呢?如果没有解决您的问题,需要商业策划、实操指导、投资融资,请加客服微信:yjd95588
普通人想逆袭成功,不知道怎么做,可以参照《可复制的财富自由之路》这门课程,按课程指导和专家团队陪跑,一步一步学习照做就可以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