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说 “不敢创业”,其实是 “算透了账”。从经济学角度看,选择上班从不是 “胆小”,而是普通人对 “成本、风险、收益” 的理性权衡 —— 毕竟没人愿意用 “全部身家” 赌一个 “大概率失败” 的未来。
普通人选职业,本质是选 “赚钱的规则”,这两种规则的差距,比打工和当老板的身份差得还大:
风险与稳定性:90% 的人输不起创业的 “沉没成本”
上班是 “低风险兜底”:哪怕公司亏了,你的月薪、社保仍有基本保障,“投入的时间” 不会直接归零;
创业是 “高风险博弈”:要砸钱(启动资金)、砸资源(人脉渠道)、砸时间(不分昼夜),但中国新创企业第一年倒闭率超 50%,三年存活率不足 10% —— 这意味着 90% 的人投进去的钱、耗进去的精力,最后可能连 “水花” 都没有。
收入模式:“稳赚小钱” 和 “赌赚大钱” 的选择
上班是 “线性收益”:干多少活拿多少工资,涨薪跟着公司体系走,虽然慢,但 “每个月的进账是确定的”;
创业是 “非线性赌局”:可能一个订单赚一年的钱,也可能半年没一单亏到吃老本 —— 别只看 “创业成功赚得多”,经济学里更要算 “期望收益”:10% 的成功概率,哪怕成功能赚 100 万,平均下来也只有 10 万,还不如上班三年稳拿的工资。
时间投入:“卖时间换钱” 和 “时间全抵押” 的区别
上班是 “时间有边界”:8 小时外算自己的,加班有加班费(或调休),时间成本是 “可控的”;
创业是 “时间无底线”:客户凌晨找要秒回,供应链出问题要通宵解决,本质是 “把自己的时间全抵押给公司”,连陪家人、看病的时间都可能被挤压 —— 而 “时间成本”,恰恰是很多人没算清的隐性支出。
为什么多数人扎进职场?不是不想当老板,是上班的 “收益 - 成本比” 更符合普通人的需求:
经济保障:先保住 “确定的生存底线”
固定月薪是 “抗风险缓冲垫”:尤其是经济波动期,“每个月能拿到手的 5000 块”,比 “可能赚 5 万也可能亏 5 万” 更能缓解房租、房贷、养娃的压力;
公司代缴社保、公积金是 “隐性福利”:不用自己跑流程、算比例,相当于 “强制储蓄”,老了有养老金、看病能报销 —— 这些 “确定性保障”,创业要自己扛,光社保每月就要多花几千块。
心理安全:“安全感” 也是有经济价值的
马斯洛说 “安全感是基本需求”,从经济学看,“稳定” 能减少 “心理内耗成本”:不用每天担心 “明天没订单怎么办”“员工工资发不出来怎么办”,这种 “低焦虑状态”,能让你更专注于眼前的事,反而减少 “因焦虑犯错” 的损失。
反观创业者,70% 的人会因 “现金流焦虑” 失眠,甚至影响家庭关系 —— 这种 “心理成本”,其实也是创业的隐性代价。
职业发展:用 “公司资源” 低成本涨本事
上班是 “带薪学习”:公司花钱请你学技能(比如参加培训、跟着老员工做项目),哪怕做错了,有公司兜底;
创业是 “自费试错”:想学营销要自己交学费,想试渠道要自己垫钱,一旦错了,成本全自己扛。
更关键的是,上班有 “明确晋升路径”:从专员到主管,每一步都有清晰的目标,相当于 “走现成的楼梯”;创业是 “自己搭楼梯”,可能搭到一半发现搭错了,只能推倒重来。
生活平衡:别忽略 “时间的机会成本”
上班的规律作息,能让你有时间陪孩子、健身、发展爱好 —— 这些 “非金钱收益”,其实也是 “生活效用” 的一部分;
创业的 “7×24 小时待机”,本质是 “用生活时间换创业机会”,但多数人算完账会发现:“赚的钱可能不够弥补错过孩子成长、损害健康的损失”。
别被 “创业成功故事” 骗了,那些没说出口的 “成本”,才是压垮多数人的稻草:
资金压力:不是 “有启动金就行”,要备 18 倍 “救命钱”
创业者平均要储备 “相当于月支出 18 倍的资金”—— 这还没算 “机会成本”:比如你上班月薪 1 万,创业一年没收入,相当于 “亏了 12 万工资”,很多人没算这笔账,就把积蓄砸进去了。
市场竞争:新公司就是 “食物链最底层”
成熟公司有品牌、有客户、有低价优势,新公司想抢市场,要么砸钱打广告(烧不起),要么靠低价(赚不到钱),最后大概率是 “拼不过、活不下去”。
法律合规:不懂规则就是 “埋雷”
社保没交齐、合同没签对、知识产权没保护,随便一个问题就能让公司被罚款、停业 —— 创业者要当老板、当销售,还要当 “半个律师”,缺一个环节就可能栽跟头。
比较维度 |
上班 |
创业 |
风险水平 |
低(最多丢工作,无负债风险) |
高(可能亏光积蓄、背上负债) |
收入稳定性 |
高(月薪确定,旱涝保收) |
低(可能半年没收入,也可能暴赚) |
时间投入 |
固定(8 小时为主,有边界) |
全天候(无下班概念,时间全抵押) |
技能要求 |
专业深度(做好一块就行) |
综合能力(啥都要会,缺一不可) |
心理压力 |
小(只对岗位负责,无生存焦虑) |
大(要对公司、员工、债务负责) |
成功概率 |
高(做好本职就是 “成功”) |
低(三年存活率不足 10%) |
简单说:上班是 “保下限”,创业是 “搏上限”。多数人选择上班,是因为 “先保住下限,比赌一个不确定的上限更划算”—— 这不是胆小,是经济学里的 “风险厌恶”,是普通人对自己钱包、生活的负责。
如果实在想创业,别直接裸辞,用 “经济学家的办法” 降低风险:
先分清楚 “动机”:是 “想赚钱” 还是 “不想上班”?
很多人创业是为了 “逃避上班的累”,但创业比上班累 10 倍 —— 如果动机是 “逃避”,大概率会亏;只有 “想实现某个具体价值(比如做一款好产品)”,才有可能扛过困难。
先做 “最小成本试错”:边上班边搞副业
别把全部积蓄砸进去,先用业余时间做 “副业版创业”:比如想开奶茶店,先在朋友圈卖手工奶茶测试口味;想做电商,先在闲鱼卖货试渠道 —— 等模式跑通、能稳定赚钱了,再考虑全职创业,相当于 “用副业的小成本,避免了创业的大风险”。
算清 “兜底资金”:至少备够 2 年生活费
创业前一定要存够 “不工作也能活 2 年的钱”,包括自己的生活费、家庭开支 —— 这样就算创业初期没收入,也不会慌着 “赚快钱” 而犯错,有足够时间把事情做扎实。
上班不是 “没追求”,创业也不是 “更高级”—— 两者都是 “基于自身条件的理性决策”。对多数人来说,上班能提供 “稳定的收入、可控的风险、平衡的生活”,这已经是 “效用最大化” 的选择;而创业,只适合那些 “算清了风险、备足了成本、扛得住压力” 的人。
别被 “创业神话” 绑架,能把上班的日子过好、把技能练精,本身就是一种成功。
这适合你吗?有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呢?如果没有解决您的问题,需要策划、实操落地指导、投资、融资,请加客服微信:yjd95588
普通人想逆袭成功,不知道怎么做,可以参照《可复制的财富自由之路》这门课程,按课程指导和专家团队陪跑,一步一步学习照做就可以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