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货架上从不缺 “中国制造”,但能像爱马仕、特斯拉那样 “卖贵还抢着买” 的中国品牌少得可怜。核心卡脖子的问题就一个:能卖出去,却卖不上价。想突破高端市场,就得先撕开溢价瓶颈 —— 这不是靠涨价,而是靠让用户愿意为 “超出产品本身的价值” 买单。
中国品牌的溢价能力,早已不是 “差一点” 的问题,而是呈现出刺眼的两极分化。
价格差:别人赚品牌,我们赚辛苦钱
同样是车,中国汽车出口均价 1.83 万美元,连宝马、奔驰的零头都不够;同是美妆,中国产品平均售价只有韩妆的 68%,利润全被人家的品牌效应挤走。但反差更扎心的是:故宫文创贴个 IP,就能把普通产品卖出 8-10 倍溢价 —— 这说明不是中国用户不买单,是我们没做对 “溢价文章”。
行业裂:有的闯主流,有的困华人圈
新能源汽车算是挣了口气,比亚迪靠技术突破在欧洲拿下 15% 份额,敢和特斯拉掰手腕;但食品行业堪称 “集体沦陷”:90% 的中国食品品牌还挤在华人超市,想进欧美主流商超?渗透率连 3% 都不到,更别提谈溢价了。
国际品牌的高溢价从不是 “定价玄学”,而是踩中了三个核心逻辑,值得中国品牌照抄作业。
奢侈品的 “三板斧”:把 “稀缺” 变成刚需
爱马仕从不是靠 “质量好” 溢价 —— 它靠限量供应和严格品控制造 “饥饿感”,让用户觉得 “买到就是赚”;瑞士手表更狠,把 “手工制作” 的慢节奏包装成 “工匠精神”,硬是让机械表在智能时代卖成奢侈品;香奈儿最懂情绪,用可可・香奈儿的故事绑定 “独立女性” 文化,让用户买的不是包,是身份认同。
通用招:把 “看不见的价值” 做进价格里
普通品牌也能搞溢价:比如做套专业官网 + 统一视觉,品牌形象立刻提档次;把用户从 “刷到” 到 “用完” 的全流程体验做顺,好感度直接转化为 “愿意多花钱”;再用数据分析用户喜好,精准踩中需求点 —— 这些看似基础的动作,恰恰是中国品牌最缺的。
溢价不是 “一刀切”,科技、消费品、制造业的玩法完全不一样,找对路子才能少走弯路。
科技行业:别死磕硬件,靠 “软件 + 场景” 赚暴利
特斯拉早把路走通了:它卖车只是 “敲门砖”,真正赚钱的是 FSD 订阅服务,毛利率超 70%,比卖硬件赚得还疯;戴森更聪明,把吸尘器、除螨仪打包成 “全屋清洁套装”,客单价直接涨 40%—— 科技品牌的溢价,藏在 “解决方案” 里,不是 “单品性能” 里。
消费品行业:用 “文化 + 设计” 给产品贴金
故宫矿泉水就是范本:贴个 IP 授权,毛利率直接冲到 60%,是行业平均水平的 3 倍;花西子没跟欧美品牌拼 “科技成分”,而是靠 “东方美学” 闯进日本市场,把化妆变成 “东方仪式感”—— 消费品的溢价,本质是 “文化附加值” 的较量。
制造业:要么靠技术降本,要么靠故事提价
比亚迪的打法很实在:靠电池技术把成本压得比欧美低 30%,别人卖 50 万,它卖 40 万还能赚更多,这是 “成本溢价”;Jeep 则靠故事:常年搞越野文化活动,让用户一看到车就想到 “自由探险”,哪怕性能不是顶尖,也能卖上价 —— 制造业的溢价,要么拼硬技术,要么拼软文化。
光说不练假把式,看看这三个中国品牌,实实在在把溢价从 “空想” 变成了真金白银。
泡泡玛特:31 倍溢价的秘密 —— 把玩具变成 “社交货币”
LABUBU 搪胶玩偶发售价 499 元,炒到 15999 元还抢着要,靠的不是玩偶本身:盲盒机制制造 “抽中隐藏款” 的刺激,社交平台晒娃裂变拉新,再找明星带货扩大圈子 —— 本质是把 “买玩具” 变成 “攒藏品、混圈子”,溢价自然就来了。
比亚迪:欧洲贵 20% 还热销 —— 技术打底,本地化铺路
比亚迪在欧洲卖得比国内贵 15-20%,没人骂 “割韭菜”:一是刀片电池、DM-i 技术确实能打,比同级别欧洲车靠谱;二是在匈牙利建工厂搞本地化生产,绕开贸易壁垒还赚好感;三是推高端品牌 “仰望”,直接和奔驰、宝马对标 —— 技术硬,牌子才立得住。
故宫文创:15 元矿泉水卖爆 —— 把文化变成 “刚需”
普通矿泉水卖 2 元,故宫矿泉水卖 15-20 元,3 个月卖了 8000 万:它没搞复杂设计,就把故宫元素印在瓶身上,让用户觉得 “喝的不是水,是文化”;再搞点限量包装,又戳中收藏欲 —— 核心是把 “大 IP” 做成了 “小产品”,让文化看得见、买得起、愿意付溢价。
溢价不是喊口号,得落地到具体动作上。中国品牌要走通 “价值输出”,必须抓好这四件事。
1. 品牌重塑:给用户一个 “多花钱的理由”
别再只会说 “我们质量好” 了:学茅台讲历史传承,学香奈儿讲精神共鸣,搞个独特的品牌故事;或者像香奈儿推运动系列那样,搞个副线品牌,既拉高端又扩受众 —— 让用户买的不只是产品,是 “我是谁” 的标签。
2. 产品升级:把 “溢价点” 做进骨子里
特斯拉的 4680 电池是标杆:模块化研发,既降成本又提性能;纺织品想溢价?拿个欧盟生态标签,立马能涨 30%—— 产品本身得有 “硬支撑”,溢价才不是 “虚的”。
3. 营销创新:让溢价被更多人看见
蕾哈娜带货 Labubu,直接把玩具带成潮品;故宫和食品企业跨界,让饼干都成了 “文化周边”—— 找对流量入口,用跨界破圈,才能让 “溢价价值” 触达更多人。
4. 渠道破局:别困在 “华人圈子” 里
奢侈品早玩透了 “线上看、线下摸” 的融合模式,中国品牌得跟上;更关键的是突破渠道天花板:食品品牌别再守着华人超市,硬闯欧美主流商超;美妆品牌别只靠代购,进丝芙兰才是提溢价的关键 —— 渠道高端了,品牌溢价才有底气。
中国品牌出海早过了 “能卖出去就行” 的阶段,现在拼的是 “能卖多贵”。溢价的本质,是从 “卖产品功能” 到 “卖技术、卖文化、卖情绪” 的升级。
不是国际市场不接受中国品牌的溢价,是我们还没把 “值得溢价” 的理由讲清楚、做扎实。
抓牢技术硬实力、品牌软实力、文化巧实力,中国品牌才能真正摆脱 “贱卖” 标签,在全球高端市场站稳脚。
这适合你吗?有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呢?如果没有解决您的问题,需要策划、实操落地指导、投资、融资,请加客服微信:yjd95588
普通人想逆袭成功,不知道怎么做,可以参照《可复制的财富自由之路》这门课程,按课程指导和专家团队陪跑,一步一步学习照做就可以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