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家长把 “让孩子做家务” 当成 “给家长搭把手”,甚至觉得 “孩子太小干不了、干不好还添乱”—— 这是最大的错!家务是孩子建立 “家庭归属感”“责任意识” 的第一步,也是锻炼动手能力、抗挫力的最低成本方式。下面 6 个方法,帮你避开坑、找对路:
直击痛点:
要么让 3 岁孩子洗盘子(太难挫败),要么让 10 岁孩子只收拾玩具(太简单无聊),本质是家长 “凭感觉分配”,没按孩子能力规律来。
实操方法:
按年龄卡死 “能力边界”:2-3 岁只做 “不动脑的重复动作”(把玩具放回筐、把袜子放进抽屉);4-5 岁做 “轻体力 + 简单流程”(擦餐桌、摆碗筷,用干布避免弄湿衣服);6 岁以上挑战 “有步骤的任务”(洗碗、叠衣服),比如洗碗拆解成 “冲泡沫→擦碗→摆进消毒柜”3 步,每步教完等孩子熟练再下一步,绝不让 “复杂任务” 吓退孩子。
直击痛点:
家长总说 “快收拾玩具!”“赶紧擦桌子!”—— 命令式语言让孩子觉得 “家务是负担”,自然抵触。
把任务 “具象化”:不说 “收拾玩具”,说 “玩具宝宝要回家睡觉啦,你帮小熊、汽车找自己的小床(玩具筐)好不好?”;不说 “叠衣服”,搞 “20 分钟叠袜子比赛”,赢了能当 “家庭整理小老师” 教家长叠。
家长别当 “监工” 当 “队友”:先示范 1 步(比如 “你看妈妈叠 T 恤,先把袖子往中间折”),再和孩子 “分工合作”(你叠 T 恤,我叠裤子),等孩子熟练了再慢慢 “退出”,避免一上来就让孩子 “独立干”。
直击痛点:
要么 “洗碗给 5 块钱”(把家务和金钱挂钩,孩子会问 “没给钱为什么要干”),要么 “你真棒”(表扬太笼统,孩子不知道自己哪里好,没成就感)。
实操方法:
表扬要 “具体到动作”:不说 “你摆碗筷真棒”,说 “你摆的碗筷,每个都对着椅子中间,特别整齐,妈妈一看就舒服”;
奖励要 “满足心理需求”:别给现金,给 “选择权”(比如 “今天你帮妈妈擦了桌子,晚上可以选看 10 分钟动画,或者读你喜欢的绘本”);
要让孩子 “看到自己的价值”:不说 “谢谢你帮忙”,说 “多亏你摆了碗筷,我们一坐下就能吃饭,比平时快了 10 分钟,你帮全家省了时间”—— 让孩子知道 “我做的事对家里有用”,比任何奖励都管用。
直击痛点:
要么让孩子碰热水壶、拿刀具(没排除危险),要么在孩子刚放学、刚睡醒时安排家务(孩子没精力,自然应付)。
实操方法:
先 “清空危险” 再让孩子干:刀具、清洁剂放高处(孩子够不着),热水壶、电饭煲收进柜子,擦桌子用干布或温水(避免弄湿滑倒);
选 “精力峰值” 时间段:比如放学后半小时(孩子刚放松,有活力)、晚饭前 15 分钟(孩子饿了,知道 “干完就能吃饭”),避开 “睡前”“刚运动完”—— 累的时候让孩子干,只会让他更讨厌家务。
直击痛点:
家长躺在沙发上刷手机,却喊 “你去收拾玩具!”;要么说 “这是你的任务,必须完成!”—— 孩子会想 “你都不干,凭什么让我干?”“你越命令,我越不想干”。
实操方法:
先 “以身作则”:比如你想让孩子收拾客厅,自己先拿起茶几上的书放回书架,边做边说 “妈妈把书送回家,你把你的积木送回家,我们一起让客厅变干净”;
学会 “示弱求助”:不说 “你必须帮我擦桌子”,说 “妈妈今天洗了很多衣服,胳膊有点酸,你能帮妈妈擦一下餐桌吗?妈妈需要你的帮忙”—— 孩子天生想 “当小大人”,“求助” 比 “命令” 更能激发主动性。
直击痛点:
今天让孩子洗碗,明天忘了安排,后天又让孩子收拾玩具,没规律;孩子 6 岁洗碗很熟练了,还一直让他洗碗,没挑战,孩子会觉得 “无聊”。
实操方法:
定 “固定家务日程表”:比如贴在冰箱上 —— 周一到周五 “晚饭后摆碗筷”,周六下午 “全家大扫除(你叠衣服,爸爸擦窗户,妈妈扫地)”,规律比 “偶尔想起” 更能培养习惯;
定期 “调整难度”:每周和孩子聊一次 “你这周做的家务,觉得难不难?想不想下次试试新任务?” 比如孩子叠衣服熟练了,下次让他 “洗自己的小袜子”;洗碗熟练了,让他 “帮忙把菜放进洗菜盆”—— 难度慢慢升,孩子才有新鲜感和成就感。
孩子第一次擦桌子可能擦不干净,第一次叠衣服可能叠得歪歪扭扭 —— 别骂 “你怎么这么笨”,也别偷偷返工(孩子看到会觉得 “我干了也白干”)。
记住:让孩子做家务,重点不是 “把活干好”,而是让他知道 “我是家里的一份子,我有责任为家里做事”。坚持 3 个月,你会发现孩子不仅主动干家务,还更懂体谅家长。
这适合你吗?有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呢?如果没有解决您的问题,需要策划、实操落地指导、投资、融资,请加客服微信:yjd95588
普通人想逆袭成功,不知道怎么做,可以参照《可复制的财富自由之路》这门课程,按课程指导和专家团队陪跑,一步一步学习照做就可以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