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务规划不是定个 “存钱目标” 就完事,而是要跟着收入、生活变化随时调,核心绕着 “目标、预算、防风险、常复盘” 这四件事转。下面是具体该怎么做,以及要避开的坑:
一、先把财务规划落地,分 5 步走
1. 明确目标:别只说 “存钱”,要能 “数着算”
按时间拆目标,越具体越好,符合 “SMART 原则”(简单说就是 “能衡量、能实现、有截止期”):
-
短期(1 年内):比如 “3 个月存够 3 万应急金(按每月 5000 必要支出算,刚好覆盖 6 个月)”“年底存 1.2 万旅游基金”
-
中期(1-5 年):比如 “5 年存 20 万购房首付”“3 年存 10 万孩子幼儿园学费”
-
长期(5 年以上):比如 “20 年存 100 万养老金”“10 年给孩子存 30 万大学教育金”
别定 “我要多存钱” 这种模糊目标,不然根本没法盯进度
2. 摸清家底:算清 “有多少钱” 和 “能剩多少钱”
不用搞复杂报表,简单列 2 张表就行:
-
资产负债表:资产 = 存款 + 理财 + 股票 + 房子 + 车(值多少钱);负债 = 房贷月供 + 车贷月供 + 信用卡欠款(欠多少钱)
-
收支表:月收入 = 工资 + 兼职 + 理财收益;月支出 = 房租 / 房贷 + 饮食 + 水电 + 社保(必要支出)+ 娱乐 / 购物(非必要支出)
再算 2 个关键数:
-
储蓄率 =(月收入 - 月支出)/ 月收入 ×100%,健康标准:至少 20%(比如月入 1 万,每月至少存 2000)
-
负债收入比 = 月负债还款额 / 月收入 ×100%,健康标准:不超 30%(比如月入 1 万,每月还房贷车贷别超 3000)
3. 分好钱:用 “50/30/20 法则”,不瞎花也不苦自己
每月收入到账后,先按这个比例分:
-
50% 给 “必要支出”:就是 “不吃不喝也得花的钱”,比如房租、房贷、吃饭、社保、水电费
-
30% 给 “非必要支出”:比如聚餐、买衣服、看电影、旅游(这部分能省,比如每月少买 1 件非刚需衣服,就能多存几百)
-
20% 强制存 / 投:优先补应急金,应急金够了再往目标里投(比如存首付、养老)
资金分配技巧:短期要用的钱(1 年内)存货币基金(比如余额宝、微信零钱通,随时取)或银行活期 +(比普通活期利息高);长期不用的钱(5 年以上)可以配债券(比如国债、纯债基金,稳)、指数基金(比如沪深 300 指数,适合定投,长期赚市场平均收益)
4. 配投资:别把钱放一个篮子里,看自己能承受多大风险
先判断自己的 “风险承受力”:
-
保守型:亏 1 分钱都睡不着?那就多放货币基金 + 纯债基金(比如 80% 货币 + 20% 债券)
-
稳健型:能接受 1 年亏 5%?可以配 50% 货币 + 30% 债券 + 20% 指数基金
-
激进型:能接受 1 年亏 10% 以上?可以试 40% 股票型基金 + 30% 混合基金 + 20% 债券 + 10% 现金
核心:别跟风买 “别人赚了的”,比如朋友说比特币赚了就冲,自己不懂的别碰
5. 防风险:先保 “不塌台”,再谈赚钱
保险先配 “基础款”:先交够社保(医保能报日常看病,养老有兜底),再补商业险:
-
百万医疗险(每年几百块,住院能报几十万,30 岁左右每年 300-500 块)
-
重疾险(30 岁左右买定期到 70 岁,每年 3000-5000 块,得了大病能拿一笔钱当生活费)
-
寿险、财产险(比如车险)等基础保障够了再考虑
应急金别少:存 3-6 个月的 “必要支出”(比如每月必要花 5000,就存 1.5-3 万),放货币基金里,万一失业、生病能应急,别动这笔钱买理财
二、财务规划要 “活”,这 4 种情况必须调
1. 定期复盘:别等年底才发现钱没存够
-
每季度查 1 次:看预算超没超(比如非必要支出是不是花了 40%,超了就砍)、储蓄够不够(比如每月该存 2000,是不是只存了 1500)
-
每年全面算 1 次:目标进度怎么样(比如 5 年存 20 万首付,1 年下来存了 4 万没?)、资产有没有跌(比如买的基金跌了 15%,要不要换)
比如升职涨工资了,月入从 1 万变 1.5 万,那就把 “强制储蓄” 从 2000 提到 5000,剩下的 3000 可以加在必要支出(比如换个好点的房子)或非必要支出里
2. 市场变了:别死扛也别乱追
-
经济不好时(比如股市跌、失业多):少买股票 / 股票型基金,多存现金(货币基金、国债),比如原本配 30% 股票,降到 10%
-
市场回暖时(比如指数跌到历史低位):可以多投点指数基金(比如每月定投从 1000 提到 2000)
-
政策变了要跟上:比如个税多了 “赡养老人扣除项”,就赶紧申报,能少交税;房贷利率降了,就去银行申请 “转按揭”,每月能少还几百
3. 用工具省力气:别手动记流水
-
个人用 “记账 APP”:比如随手记、鲨鱼记账,花一笔记一笔,自动算 “必要 / 非必要支出”,还能设预算提醒(比如娱乐支出超 1000 就报警)
-
查资产用 “手机银行”:把所有银行卡、理财都绑在一个 APP 里,随时看总余额,有的银行还会给你算 “资产配置比例”(比如告诉你货币基金占比太高,该加债券)
-
企业老板可以用 “财务软件”:比如梧桐业财,自动算成本、现金流,还能帮你找 “能砍的成本”(比如某类耗材买太多,下次少订)
4. 生活变了:家庭、收入动了,规划也要动
-
个人:比如换工作工资降了,就把非必要支出从 30% 砍到 20%,先保证储蓄和必要支出
-
家庭:比如生了孩子,要加 “孩子的必要支出”(奶粉、早教),同时补 “亲子保险”(比如孩子的百万医疗险),夫妻要一起商量预算,别一个人乱花
-
企业:比如现金流紧,就用 “零基预算”(每笔钱都要算 “花了能赚回来吗”,不按去年的数瞎加),还能找 “低息贷款”(比如小微企业普惠贷,利率比普通贷款低)
三、3 个坑一定要避开,不然白忙活
别跟风投资:别人说 “这个基金涨了 50%”“那个楼盘要涨” 就冲,先想 “我能承受亏多少”,不懂的产品(比如私募、虚拟币)别碰
别盯着短期波动:比如定投指数基金,1 个月跌了 8% 就停,其实长期(3-5 年)大概率能涨回来,财务规划要熬得住
别自己闷头做:夫妻、家人要一起参与,比如老公想多投股票,老婆觉得风险高,得一起算 “最坏情况”(比如亏了会不会影响生活),达成一致再动,不然容易吵架还执行不下去
其实财务规划不难,关键是 “先明确目标,再摸清家底,然后慢慢调”,不用追求 “一步到位”,哪怕每月多存 500,每年多学 1 个理财知识,长期下来也能离目标越来越近。
这适合您吗?有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呢?如果没有解决您的问题,需要商业策划、实操指导、投资融资,请加客服微信:yjd95588
普通人想逆袭成功,不知道怎么做,可以参照《可复制的财富自由之路》这门课程,按课程指导和专家团队陪跑,一步一步学习照做就可以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