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购物车
不要评价孩子的个性与人品

不要评价孩子的个性与人品


分类:学教育 作者:教友方舟‌ 发布时间:2025-05-09 14:23:18 浏览:10 次


不要评价孩子的个性与人品


评价孩子的个性或人品容易让他们形成固化思维,影响自我认知的健康发展。

以下是一些替代性建议,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,同时引导正向行为:


1. 聚焦具体「行为」,而非定义「人格」‌


  • 不要说: "你真粗心!"
  • 这样说: "这次数学题的计算步骤很清晰,但最后一步的数字抄写要再检查一遍哦。"
  • (指出具体失误点,让孩子明确改进方向)


2. 用「我看到…」代替「你是…」‌


  • 不要说:"你太自私了,都不分享玩具!"
  • 这样说:"我注意到刚才小妹妹想玩你的积木,你有点犹豫。我们想想有没有办法让两个人都开心呢?"
  • (客观描述事实 + 引导解决问题的思考)


3. 强调「过程」而非「结果」‌


  • 不要说: "你这次考了满分,真是聪明!"
  • 这样说: "我看到你最近每天复习错题本,这个方法帮到你了吧?"
  • (强化努力和策略的价值,而非天生的「聪明」标签)


4. 用开放式提问代替评价‌


当孩子画画后问:"妈妈,我画得好吗?"

  • 不要说: "画得太棒了!你是小天才!"
  • 这样说: "你用了好多种颜色!能和我讲讲画里的故事吗?"
  • (让孩子自己解释创作过程,避免依赖外部评价)


5. 帮助孩子建立「成长型思维」‌


当孩子失败时:

  • 不要说:"算了,你本来就不擅长运动。"
  • 这样说: "这个动作确实有难度,你觉得需要妈妈帮你一起分解练习吗?"
  • (传递「能力可以通过练习提升」的信念)


6. 示范情绪表达,而非贴标签‌


  • 不要说: "动不动就哭,真是娇气!"
  • 这样说: "你现在哭是因为搭好的积木倒了很沮丧对吗?深呼吸,我们一起想想怎么搭得更稳固。"
  • (帮助孩子识别情绪,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行动)


关键理念‌:


孩子的行为≠本质。通过描述事实、肯定努力、引导反思,我们能帮助他们建立清晰的自我认知——"我有能力通过行动变得更好",而非被标签禁锢在"我是什么样的人"的框架里。这种沟通方式需要长期练习,但会让孩子受益终生。


对比栏关闭
购物车
我的足迹